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
標題:
【專文】新養魚模式給應對糧荒、氣候變遷 帶來曙光!
[打印本頁]
作者:
WendyHsu
時間:
2022-1-28 10:14
標題:
【專文】新養魚模式給應對糧荒、氣候變遷 帶來曙光!
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更嚴峻挑戰,2020 年全世界有
7.2〜8.11億人口面臨饑餓,有近23.7 億人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農業穩,則天下安,保障糧
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糧食非僅限於榖類,魚類由於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特殊營養素,不
僅味美還有益健康,深獲消費者喜愛,已逐漸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餚,未來在養活世界人口
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
魚類供應來自漁撈及養殖,受到魚類資源銳減影響,未來捕撈數量將維持持平;相反的水產
養殖發展快速,2018年水產養殖產量達8200萬公噸,總額2500億美元,佔魚類總消費量超
過50%,中國大陸養殖產量更占水產品總量的比重高達85.3%,預期未來十年內將升至60%
以上。水產養殖是一種可持續的食物生產方式,使用的資源比其他蛋白質來源少,例如全球
最常見的養殖品種,包括鯉魚、鱒魚、鮭魚、鯰魚和吳郭魚,其對環境的影響遠低於牛肉、
豬肉或羊肉,是改善人類健康及地球環境可持續性的最強槓桿。
常見的養殖種類中,對蝦、貝苗、石斑魚等要求水溫在22℃~26℃左右,在許多地區冬天養
殖水需要加溫,在夏季養殖水需要冷卻,無論使用加熱或冷卻方式,都會給水產養殖帶來相
當的成本負擔(包括電費維護費及折舊費等),如何降低冷卻耗能對降低養殖成本及能源消
耗至關重要。而傳統養殖在保持恆溫方面,多數養殖戶設備落後。在冬季仍然採鍋爐燒煤模
式,亦會污染環境,到了夏季須採取將地下水抽取到海水中以降低海水溫度的方法,嚴重浪
費地下水資源,破壞養殖所需的水源環境,傳統養殖嚴重依賴化石燃料,需積極鼓勵採用創
新水產養科技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強化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及抵禦能力!
全球水產養殖發展正朝向對環境負責和可持續的方式進行,分述如下:
1.利用冷排水養殖;該養殖模式由於養殖期間溫度保持穩定,加以日常管理得當,養殖魚類總
體健康狀況良好,成長速度佳,污染物的生物積累可以忽略,有助提高水產養殖的經濟可行
性,具商業可行性。日前台灣政府大力吹捧液化天然氣 (LNG)接收站冷排水,因水質乾
淨,水質相當穩定良好,夏季溫度多維持在22-24℃,用於養殖石斑的成果佳,可以提高活存
率,減少電費及CO2排放,只是可利用的面積及規模受限。
2.實施魚菜共生;該生產模式,符合生態平衡、節能和減排的要求。例如約旦運用溫室從事
魚菜共生的生產模式與傳統農業相比,不僅植物收穫量提高兩倍,用水量也比傳統農業少
90%,食物里程也大大減少,這對於約旦這樣的缺水國家至關重要。魚菜共生系統將可持續
能源和糧食生產作完美結合,可做為解決非洲和中東糧食短缺高度風險地區的良好解方,值
得易受乾旱困擾和再生能源不足的台灣參採。
3.推動深遠海養殖;該養殖模式實際用水需求取決於其位置和所使用的生產方法,目前全球
近三分之二的水產養殖主要是利用淡水生產(包括地下水),隨著氣候變化更增加了更養殖
漁業魚節約用水的壓力,而沿近海由於大規模養殖,亦導致海洋汙染不斷加劇,改朝向深遠
海開放海域推進,來避開對沿岸海域汙染,中國大陸在這方面的發展相當快速。
4.鼓勵循環水(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養殖;該養殖模式不僅可大幅減少對土
地及用水需求,為魚類提供一個恆定且可控的環境,避免極端天氣的影響,也大大降低了逃
逸或疾病傳播到野生魚類種群的風險。經多年實踐證實就生產力、可控性和效率而言,RAS
養殖在所有陸上水產養殖方法中具有最大的增長潛力。
現有的糧食系統消耗世界可用能源的30%,淡水使用量也超過7成,情況可能更加惡化,而相
較於傳統農業生產,水產養殖是一種非常節水的生產方法。展望未來透過新養殖生產模式的
普及,將可為糧食、能源、經濟和環境做出重大貢獻,值得大力推動!
中國已經在發展深遠海養殖。示意圖/擷自新華社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https://tw.news.yahoo.com/%E5%B0%88%E6%96%87-%E6%96%B0%E9%A4%8A%E9%AD%9A%E6%A8%A1%E5%BC%8F%E7%B5%A6%E6%87%89%E5%B0%8D%E7%B3%A7%E8%8D%92-%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5%B8%B6%E4%BE%86%E6%9B%99%E5%85%89-090500748.html
歡迎光臨 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 (http://bbs.tapa.org.tw/)
Powered by Discuz! X3.2